7月9日,清华碧桂园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培养计划(第五期)开班式在清华大学举办。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原副院长孟至和,碧桂园控股集团助理总裁、国强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罗劲荣出席开班式并致辞。此次培训面向山西、甘肃、贵州、青海、湖南、江西、安徽、云南、广东、广西、山东等11省28个县区的基层干部、产业人才开展培训。各地学员在参加开班式后开启了为期5天的课程学习。

孟至和致辞
孟至和对继续教育学院20年来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作了简要介绍。他指出,互联网时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每天都有新的理念、知识需要通过学习转化为工作能力,这就带来了对继续教育更高的要求。在国强公益基金会支持下,学院和碧桂园公益团队密切合作,开展此次乡村产业人才培训,旨在增强地方发展能力,提升乡村产业人才素质。他希望学员通过培训学有所获,更好地服务地方乡村产业发展。

罗劲荣致辞
罗劲荣介绍了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多年来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各领域公益事业的发展。他重点介绍了脱贫攻坚胜利之后,为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国强公益基金助力各地方乡村振兴相关工作的情况。他希望各地学员珍惜来到清华学习的机会,秉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学以致用,服务地方发展。

集中学习
开班式结束后,全体学员开启了内容丰富的课程学习。学员们相聚在清华园的盛夏,学习感悟“清华历史与清华精神”;围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一主线展开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学习中理解“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价值实现”;在学习中“探索有温度、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乡村振兴之路”;学习不仅有层次之深,更有维度之广,“从文化寻根到文创赋能”;从“发展特色产业的战略与策略”的理论学习到“乡村产业互联网案例分享”的详细讲解;通过现场教学“三农这十年——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展”,在大历史观下认识和思考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现场教学
课程采取专题讲座、现场学习等多种形式,紧紧贴合乡村产业发展的学习需求,开阔了学员的眼界,为学员在实践中提供了新的思路。各地学员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学习热情高昂,学风严谨。通过学习,提升了基层干部、产业人才对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认识水平,更新了思维观念、启发了新的思考。
对于此次学习培训,湖南学员寻坚说:
“清华的短短几天,收获颇多,老师们的观点时而在我脑子里产生一种不见刀光剑影但充满硝烟的思想碰撞。朱启臻老师说:‘我们要回归农业的本质,农民的地要农民自己种。’张红宇老师说:‘企业托管经营在不违背农业的本质下也是一种好的形式。’金书泰老师说:‘多吃剩饭不一定环保,反而还是增加碳排放。’张建设老师说:‘人工智能,说AI,说乡村振兴要有故事,有文化。’老师们的观点我无法一一细数,只能慢慢消化。后面我细想,老师们的观点不同其实并不相悖。我们既要脚踏实地懂政策,又要不拘一格能创新。一定是行在当下,立足未来。情怀是诗,但是到不了远方,行稳致远,才能在这广阔的农村大有可为,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是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期盼,也是我们课本扉页上的行胜于言。总结一下就是乡村要振兴,农民要致富,农村要有人,农业要有为。我们一定要找准方向,找对产业,有前策,有规划,有布局,必将事半功倍;有人才,有组织,有决心,终将功不唐捐......最后一课‘清华历史与清华精神’,唐少杰老师的讲授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讲到清华是在苦难和战火中甚至是屈辱中获得更大的成长,越是苦难,越成长。我想,这也正是我们工作中、生活中面临困境需要的抗压力和逆境成长能力,不要被生活和眼前的困难打倒,跨过它,可能是机遇,可能是成长,一定是新的征程。”
7月13日,学员们经过5天的学习收获满满,培训项目顺利完成,获得学习证书。在结业式上,学员代表踊跃发言。
贵州省台江县革一镇新江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建钰将5天的学习所获总结为一句话“重农、爱农,坚守信仰和责任,做一个实干的乡村振兴工作者。”他表示,通过学习认识到,没有美丽的乡村就没有美丽的产业,就没有发展动力。我们是国家乡村振兴的见证者,也是实践者,这是我们的历史重担,也是我们的责任。
广东省仲明助学志愿服务促进会副会长袁颖表示,终身学习尤为重要。通过领头雁计划的课程学习,每一位学员都感到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而又极具挑战的使命,经过5天高浓度的学习,将所学知识融入到自身工作学以致用,正是我们此次学习的价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