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首次将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部署,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建设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以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行动。20年来,从教育扶贫到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学院面向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开展基层治理、乡村教育和乡村产业等各类人才培训。学院持续优化教学组织,指导教学站选优配强团队、因地制宜组织学习,携手各地方教学站共同努力,大规模、常态化、可持续的远程学习得以实现。本篇报道介绍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教学站的常态化学习案例。

雁群往哪飞要看头雁往哪带;一个村子去哪里,如何去,需要有带头人带好路。为培养乡村振兴领头雁展翅向振兴,不断提升头雁队伍履职能力,提高乡土人才引领带动能力,激励基层干部更好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中共克旗委党校(克什克腾旗远程教学站)借助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平台,利用优质课程资源,持续开展长周期系列培训,育好基层头雁队伍,推动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供”“需”匹配是常态化学习的基础
以学习者为中心,将“供”“需”匹配到位。为利用好清华大学远程教学的优势资源,针对清华碧桂园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培养计划的培训内容和主旨,旗委党校会同旗委组织部门高效沟通,在领头雁培训计划全面开启前,围绕领头雁计划在“三农前沿”、“县域发展”、“产业振兴”、“乡村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培训主题,精准确定培训对象,将全旗嘎查村“两委”作为领头雁计划固定培训对象,将各苏木乡镇党委和政府、各街道管理办公室、旗直有关部门作为不固定学习对象,将“土专家”、致富带头人、创业人才作为扩大培训对象,提前将培训资源和培训时间合理安排,保障培训对象能够有效进行学习,切实做到基层干部、产业人才所需与课程所授高度匹配。
选优配强管理团队是常态化学习的关键
教学站加强培训管理,多措并举是保障培训有序进行的关键。为高效调动学员的培训积极性,旗委组织部在课程开启前,专门印发文件调度参学人员,针对培训时间做好前期安排,针对培训要求作出具体部署;旗委党校在课程结束后,及时将学习情况反馈给清华,切实将领头雁的培训学习做到学习前有部署,学习后有反馈。为强化领头雁长周期培训班次的高效管理,我校联合组织部门,采用了“1+1+1”管理模式,即党校选派固定助教,组织部门指定专职助教,乡镇组委担任学员助教,三重体系进行培训管理,保证培训效果不打折扣。
开展常态化学习是确保学习成效的必由之路
聚焦学习成效,“三固定”促进学习成果提升。为进一步深化培训效果,达到长周期培训学习的积累效应,在领头雁计划启动的第三年,旗委党校和组织部门不再每次单独下文调度学习,而是在年初统一部署,采用“三个固定”提升培训效果。一是将领头雁的培训对象固定到具体人员,将全旗嘎查村“两委”人员全部纳入参学名单,实现克什克腾旗124个嘎查村“两委”培训学习全覆盖;二是强调将领头雁计划中的培训课程设定为全旗嘎查村“两委”的固定学习的“必修课”,将常态化展开学习落到实处;三是今年5月,将领头雁的课程、振兴系列课程的学习日期设定为嘎查村“两委”的“固定学习日”,坚持长期持续开展学习培训。通过“三固定”的常态化学习,克什克腾旗在用先进的知识、理念不断积累,助推振兴实践发生质的变革。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教学站已连续三年组织开展清华碧桂园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培养计划的学习,目前累计参加学习人数已达到12116人次。5月25日,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亚华院长“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课程开讲,2023年领头雁培养计划正式开启,全旗124个嘎查村“两委”共425人参加线上直播学习。教学站负责人表示,教学站将会继续借助清华远程教学站优势,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持续通过学习培训武装干部头脑,培养本地“留得住、干得好”的乡村发展领头雁,不断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取得新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