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微信
您的位置 > 首页 > 头条新闻

科普有故事,故事汇诗篇

2022-09-29

科普讲坛,三度金秋。

默默耕耘,久久为功。

回首望,

看初心,

百县同上科普课,

云端育才千万人。

      “清华伟新科普讲坛”由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清华大学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于2020年9月28日开讲,已举办2年,共计4期48讲,涵盖诸多领域。截止2022年7月,全国20个省100多个县区,参加学习的中小学生超过1192万人次,科普讲坛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认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影响力。

2020.9.28,科普讲坛启动仪式合影

      

回望科普讲坛举办之初,老科协负责科普工作的陈海林老师曾说:“孩子们的渴望是我们做科普的动力和责任,希望今天的科普能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将来国家能收获一片森林”。如今,这一粒科普种已生根发芽,育才千万,优异成绩的背后,包含了清华老科协的老教师们无数的辛勤汗水,每滴汗水都凝结着背后的小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汇聚成动人的诗篇。本文收集整理了科普讲坛的授课老教师讲述的小故事和创作的诗词与读者分享。


王水弟:会议室里,马路边边,都有我们精心备课的身影

      为了精心打造每一个科普报告,我们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在老科协会议室,每个老师的每一个新的科普演讲题目,必须在五、六位有经验的科普专家面前进行试讲,然后根据专家们的意见进行修改,反复打磨,确认通过后才能正式在清华伟新科普讲坛演讲。

科普授课注重每一个细节,高水平的科普演讲离不开高质量的PPT演讲稿演示,但对于年龄较大且退休多年的演讲专家来说,在制作PPT演讲稿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记得2021年期间,有一位住在清华大学校外的老师,在PPT制作中遇到了一些技术不熟的问题,需要面对面与我进行交流。但由于抗击疫情管理,她难以进到校园内,于是我们相约在清华大学西南校门外找了个地方,在晚霞的映射下,我们把笔记本电脑放在路边的平台上,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PPT制作技巧交流活动。虽然条件不好,但我们都知道,科普讲坛面向我国经济欠发达的乡村中小学校开展科普教育,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要把好事做得更好,就是要给他们做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普报告。



蔡莲红:我愿作清华的一粒小石子

      科普讲坛受益面大,影响深远,对我们演讲者有着巨大的压力。我每次做讲座都要写出讲稿,一遍遍的试讲。我演讲的内容是声音相关的内容,声音可分辨,但看不见,我想方设法把没有形象的声音用图形、视频或软件等可视的方式展示,以加深孩子们的印象和理解。我在帮助孩子们获得知识的同时,孩子们的行为也在感动着我。曾有一个中学生告诉我,她每天把从清华捡的小石子放在书桌上,鼓励自己努力学习。我们的科普演讲,蕴含着科学精神和知识,清华的理念,也会像一粒粒小石子那样,激励着学生们。


董景新:为了孩子们,我坚持授课四原则

     退休以来,能值得我引以自豪、感觉仍对社会有用的事之一是参加了科普讲坛的授课。2020年启动至今,我已做了6个题目的科普报告,线上的学习人数巨大,最近一次报告的学习人数超过了40万,使我受到很大鼓舞,为自己能够对乡村孩子的成长做出了一份努力而高兴。科普讲坛助力乡村振兴,主要面向教育资源匮乏地区,为了让偏远地区的孩子更好地获得科普知识,讲述需要不断改进内容、改善技巧。

为了孩子们,我坚持授课四原则:

1、选择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保证内容的正确性;

2、反映的科技知识具有前沿性;

3、考虑孩子们的知识基础,语言尽量通俗,使孩子们听得懂;

4、PPT中以图片和小视频为主,加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高光华:做有意义的启发,做有价值的科普

      对大学老师来说,对边远乡村的孩子作科普讲座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讲座的选材是重要的一环,要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同时深浅度要适宜。另外要引起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启发而不硬灌。例如我讲“神奇的蒸气压”时候,就从孩子们都有的生活体验—开水沸腾讲起,让孩子从感性上认识蒸气压和大气压。后来孩子们还给我来微信,他们还作了有趣的实验:将盛满水的有盖的纸杯侧翼扎了小孔,水竟然流不出来,来观察大气压的存在。我觉得这样的科普效果是有价值的。



郭立新:发之于心去讲述美丽中国最靓丽的音符

      我从事科普工作20多年,绝大多数是在城际间开展科普活动。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我那颗科普心怦然心动,面向基层、尤其是面向乡村学生传播科普生态保护知识成为我心中的渴求。针对乡村县域孩子们的特点,我大幅修改以往课件,增添知识性、科普性和趣味性,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基层学校师生。当我两次站在神圣的清华伟新科普讲坛,每次面对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项目覆盖学校的数十万学生,我内心充满激情,发之于心去讲述美丽中国最靓丽的音符——野生动植物的生命传奇,讲述中国的生态保护生动故事。当我在课后看到基层学校师生们反馈的学习体会和感悟,对于我又是一次极大的鼓舞和鞭策。通过清华伟新科普讲坛,能为振兴乡村、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做出贡献,是我的荣幸,更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马少平:无问“成功”与“失败”,再苦再累也值得

      参加科普讲坛活动有一年多时间了,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的是,两次讲座内容经过反复修改准备后,终于登上了科普讲坛,每次有近30万的边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听了我的讲座。“失败”的是,也同样有两次准备的讲座由于内容不太适合中小学生,在集体备课时被否定,深刻体会了科普工作的不容易。但是当看到从远方现场传回的讲座照片时,看到那么多的小朋友在认真听取我的讲座,想到了当年“希望工程”那张“大眼睛”的宣传海报,面对一双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王伯雄:尽我的一点力量,感到光荣

      2020年12月10日,我第一次登上清华伟新科普讲坛在线直播“测量技术漫谈”的科普讲座,从发回的图片上看到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们稚嫩的脸庞、渴望知识的目光,心里十分感动。振兴乡村首先要振兴科技和文化,清华伟新科普讲坛以振兴乡村为己任,两年来受到普遍欢迎,收看的人数不断增加,播出的每一期讲座就像及时雨一样,浇灌了渴望知识雨露的土壤,让希望的幼苗茁壮成长。那一次的讲座听讲的学生有20来万人,我受到很大的鼓舞也十分振奋!能够为乡村振兴尽我的一点力量感到光荣。

两年来,授课科普讲坛的经历给与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怀,我以创作诗词的方式记录下来,供大家分享。


      2020年12月10日,参加清华伟新科普讲坛为乡村地区的中小学学生做了《测量技术漫谈》的线上讲座,听众达20来万人,十分振奋!能够为文化扶贫工作尽我的一点力量感到十分光荣。有感于此做七绝三首以记。(2020年12月11日)

(一)

科技优先送上门,山区边远要扶贫。

电波传送万千里,线上课程温暖心。

(二)

稚嫩脸庞千万张,殷殷科技认知忙。

阳光雨露来培育,长大中华做栋梁。

(三)

科技文化送下乡,远程教育力威强。

扶贫首要扶文化,并进齐头奔小康。



      2021年3月18日在清华继续教育学院在线做了第二个科普讲座“地球的故事”,听讲的学生有25.9万人,十分受到鼓舞!能为乡村振兴工作尽我的一点力量感到十分欣慰,特做七律一首抒怀。(2021年4月1日)



迈步康庄走在前,振兴科技更争先。

电波飞跃万千里,知识传播一瞬间。

绚丽花园睹红艳,辉煌事业有接班。

阳光雨露育才俊,辛苦不言心里甜。


      清华伟新科普讲坛自成立以来已历2年,播出讲座已有5期,参加的中小学人数达到1192万,取得了可喜成绩,为振兴乡村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有感于此,做七律一首以赞。(2022年9月19日)


振兴实现看乡村,科普当先话伟新。

两载成功特色五期开讲付辛勤。

课程线上送温暖,教授倾心热忱

今日一颗种,他年收获林。





地址:清华大学创新大厦A座4层
电话:(86)010-62787524邮箱:help_poverty@mail.tsinghua.edu.cn

关注清华乡村振兴公众号

©2010-2018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乡村振兴办公室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