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微信
您的位置 > 首页 > 头条新闻

横断山,金沙畔,大山深处有座清华课堂

2022-06-02

     2022 年5月19日,清华伟新科普讲坛第四十五讲通过雨课堂在线如期开讲。来自16个省61个县区的清华大学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所在地学校师生42万余人齐聚云端参加在线学习,同上一堂科普课。在这其中,有这样一群来自横断山区金沙江畔的傈僳族孩子,他们在大山深处的清华课堂中学习成长。


     下午 4 点,云南省永胜县鲁地拉镇格克村委会小学,全校46名傈僳族山区孩子们整齐坐在课桌前,认真聆听一堂特殊的课程。“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随着屏幕上出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清华大学泥沙实验室原副主任、水利工程系庞东明老师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讲座。他用朴实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我国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工程——长江三峡大坝是如何建设、如何发挥作用、实现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夙愿的。四年级熊志才小朋友听后表示:“雄伟壮观的三峡大坝真是太了不起了,它是祖国无比强大和繁荣昌盛的体现,我从内心里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格克小学位于长江上游——金沙江沿岸的横断山区,这里生态脆弱、土地贫瘠、山高崖险、大江横流。格克村是以“直过民族”傈僳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寨,由于地理、气候、交通等原因,贫困发生率一度达 93.36%,是永胜县的“贫中之贫”和“坚中之坚”。不少村民们曾“以地为床、以草为被”,因大山阻隔一辈子未离开过这里。格克小学也曾几次停办、多易其址,直到脱贫攻坚打响后才从低矮简陋的土坯房建成宽敞明亮的教室,基础设施极大提升,千年教育贫困由此结束。

    “金沙江水亘古流,难挡学子求知心”。格克小学只是永胜县的一个缩影,每周四下午永胜县山区孩子们都可以参加到“科普讲坛”的课堂,这里既有中国运载火箭设计师带来的“飞天神器 寻梦太空”,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带来的“炫酷的北京冬奥大屏显示”,还有化学工程系研究员讲解的“碳中和:二氧化碳的新旅程”等课程。



     永胜县的孩子们纷纷表达了朴素的愿望:程海镇崀峨小学海源同学表示“建设壮美的三峡大坝遇到难题时是很多工程师开动脑筋解决的,长大以后我也想当一名工程师”;东山乡东江小学杨美同学表示“第一次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知道有这么伟大的三峡大坝,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一名科学家,去探索更多科学奥秘”;松坪乡下 喇嘛小学杨春梅同学表示“三峡大坝是多少叔叔阿姨日日夜夜、废寝忘食的工作结果,很想到三峡去看看,领略祖国的伟大工程,我长大后也想成为像修建三峡大坝的叔叔阿姨们一样对祖国有用的人。”


     东山乡东江小学姚开典老师介绍:“每周四下午都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间,清华大学教授们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帮助孩子们激发了兴趣、拓宽了视野、养成爱思考的 习惯。很多孩子树立了远大志向,相信他们一定会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的世界。”


    

     和永胜县一样,全国许多地方都建立了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有了这样的清华课堂。自2003年起,学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面向欠发达地区、 革命老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干部、产业人才和乡村师生长期坚持开展教育帮扶,服务乡村人才发展。2021年底,学院已在456个县区建立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点,累计培训1000万人次,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在2021年2月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继续教育学院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2年4月,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清华大学永胜工作校友积极沟通协调,达成建设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的合作意向,由永胜县委组织部会同县委党校、县教体局主动学习教学站模式较成熟地区经验,抓好对接工作和具体落地方案。县教体局采用试点先行方式从“最困难、最急需、最迫切”的偏远山区小学切入,第一批启动鲁地拉镇格克村、松坪乡下喇嘛村、程海镇崀峨村 等 7个村委会的小学,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典型引路、逐步扩展。目前,清华大学的课堂已总体上覆盖了永胜县 139 所小学、2.26 万名山区学生。

     今后,清华大学与永胜县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清华大学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也必将成为连接清华大学和云南永胜的桥梁和纽带,穿越横断山,惠及金沙畔,我们相约清华课堂。




地址:清华大学创新大厦A座4层
电话:(86)010-62787524邮箱:help_poverty@mail.tsinghua.edu.cn

关注清华乡村振兴公众号

©2010-2018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乡村振兴办公室版权所有